胃癌诊治新论 从痰论治消化系肿瘤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魏品康 主编 出版时间:2012年版内容简介 《胃癌诊治新论:从痰论治消化系肿瘤的理论与实践》是多年从事胃癌研究及临床诊疗工作的系统性总结,是魏品康名老中医多年的研究成果。魏品康,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军师承制导师。1987年获上海市卫生系统人才基金会最高荣誉奖”银蛇奖”。书的内容由胃癌痰证理论学说和胃癌痰证学说的实验临床研究两部分组成,前者从理论层面系统总结传统痰证理论和相关现代研究,并以翔实的医案举例说明胃癌痰证学说在消化道肿瘤中的应用,分析其用药特点和规律,对于临床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后者从胃癌痰证学说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以消痰散结方(金龙蛇口服液、颗粒)为主研究对胃癌增殖、生长、血管生成及转移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为理论构建和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目录绪论上篇 肿瘤痰证理论与胃癌痰证学说第一章 肿瘤痰证理论的基础第一节 痰证学说的源流一、《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初步奠定痰证学说的理论基础二、痰证学说的雏形期三、痰证学说的发展期四、痰证学说的成熟期第二节 痰证学说的现代研究一、痰证与能量代谢紊乱二、痰证与血流动力学异常三、痰证与内分泌紊乱四、痰证与自由基损伤五、痰证与细胞因子变化六、痰证与免疫功能异常第三节 肿瘤与痰的关系第四节 肿瘤痰证理论的提出一、痰与肿瘤生物学特性相似二、痰的分类及“良痰”与“恶痰”第二章 胃癌痰证学说第一节 胃癌痰证的病因学说一、痰的产生二、痰浊产生的病因病机三、痰结产生的病因病机第二节 胃癌痰证的构建学说第三节 胃癌痰证的痰污染学说一、胃癌痰污染“蘑菇假说”与“蓝藻假说”二、胃癌痰污染学说的内涵三、痰污染学说的临床指导意义第四节 胃癌痰证的消痰散结治疗学说一、胃癌痰证辨证二、胃癌痰证的治疗第三章 胃癌痰证学说在消化道肿瘤中的应用第一节 胃癌痰证学说在胃癌中的应用一、中医药治疗胃癌的思考二、消痰散结八法、扶正八法、和胃八法在胃癌中的应用第二节 胃癌痰证学说在食管癌、结直肠癌中的应用一、胃癌痰证学说在食管癌中的应用二、胃癌痰证学说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第四章 良痰证治第一节 良性肿瘤从痰论治一、结肠腺瘤性息肉二、甲状腺腺瘤三、乳腺小叶增生第二节 痰与代谢性疾病第三节 肺系疾病从痰论治下篇 痰证学说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第五章 痰证学说的临床研究一、一般资料及病例选择二、试验方法三、疗效标准四、试验结果五、讨论第六章 痰证学说的实验研究第一节 对痰核的阻滞作用一、对痰核增生的抑制作用二、对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的影响三、对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4(CDK4)、抑癌基因P16、抑癌基因P21表达的影响四、对胃癌组织环氧化酶(COX-2)蛋白及mRNA表达影响五、对胃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及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蛋白及mRNA表达影响六、对胃癌组织核转录因子(NF-kB)活性及NF-kBP65蛋白表达影响七、抑制痰核转移的作用八、对转移抑制基因nm23的影响九、对P21Ras、P185蛋白表达的影响十、对Ras基因、CerbB2基因在分子水平表达的影响第二节 对痰浊的消除作用一、对癌胚抗原(CEA)的影响二、对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三、对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因子的影响四、对肿瘤细胞外胶原的影响五、对炎性因子的影响第三节 对痰络的抑制作用一、对胃癌组织微血管密度的影响二、对MKN-45胃癌细胞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三、对血管内皮细胞小管形成的影响四、对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影响五、对裸鼠人胃癌SGC-7901原位移植瘤血供的影响六、对胃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KDR)表达的影响附录 痰证学说理论相关论文一、胃癌痰证学说理论阐述二、胃癌痰证学说理论临床总结与观察三、胃癌痰证学说理论实验研究四、OB胶粘贴法建立裸鼠胃癌原位移植模型 上一篇: 汪曾炜刘维永张宝仁心脏外科学 上卷 第二版 易定华,徐志云,王辉山 主编 2016年版 下一篇: 围术期疼痛医学 翻译版 袁红斌,顾卫东 译 201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