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系列报告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 2021 作者: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编 出版时间:2022年版丛编项: 2021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系列报告内容简介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21》以“‘碳中和’承诺的兑现关键在城市”为主题。第一篇**进展,主要综述了2020—2021年国内外低碳生态城市国际新动态、政策指引、学术支持、技术发展、实践探索与发展趋势。第二篇认识与思考,主要探讨以城市为主体的减碳策略.详细解读将城市建设成为宜居、韧性、智能城市的发展趋势。第三篇方法与技术,提出试点监测技术方案的设计思路。第四篇实践与探索,总结了具体行动与成效,提出了8点围绕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的政策建议。第五篇中国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优地指数)报告(2021),选取能源、工业、建筑和交通等城市关键排放部门指标进行特征分析,研究优地指数各类城市的碳排放现状特征及发展潜力。本书是从事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及管理人员的必备参考书。目录第一篇 最新进展1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21》概览1.1 编制背景1.2 框架结构1.3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21》热点2 2020—2021年低碳生态城市国际动态2.1 宏观动态:共商气候变化行动2.2 政策动态:共推碳中和法案2.3 实践动态:共建零碳城市3 2020—2021年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3.1 政策指引: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3.2 学术支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3.3 技术发展:加快节能减排进程3.4 实践探索:示范节能减排建设4 实施挑战与发展趋势4.1 实施挑战4.2 发展趋势第二篇 认识与思考1 碳中和承诺的兑现关键在城市1.1 碳巾和承诺的兑现关键在城市1.2 城市的低碳转型之路1.3 基于城市共性的减碳路径1.4 以人为本是低碳生态城市的灵魂1.5 黄河中游城市碳中和路径2 以城市为主体的(30·60)战略2.1 以城市为主体的(30·60)战略2.2 识别城市碳中和的认识误区2.3 建筑行业是决定城市碳中和是否成功的关键2.4 碳汇的负面清单3 中国现代健康城市发展趋势3.1 智慧城市建设的三个方向3.2 迈向韧性城市3.3 建筑节能减碳3.4 城市间交通便捷且低碳化3.5 从废弃物处理与市政角度看减碳第三篇 方法与技术1 碳减排目标融入空间规划环评的几点思考1.1 空间规划及环评要充分体现碳减排目标1.2 低碳生态目标下空间规划环评与双评价的协同1.3 碳减排目标的空间规划环评的多空间尺度重点和一致性分析2 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补偿的政策框架及其关键技术2.1 引言2.2 方法和材料2.3 结果和分析2.4 小结和建议3 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小水源地生态修复绩效评估3.1 研究区概况及保护行动3.2 研究方法3.3 结果3.4 结论与讨论4 国际双碳形势分析与油气行业转型发展路径探讨4.1 碳达峰国家阵营现状分析4.2 国际碳中和主要形势分析4.3 双碳目标约束下油气行业低碳转型路径探讨4.4 对中国油气企业低碳转型发展的几点建议5 重点行业碳排放试点监测技术方案设计思路5.1 试点监测的意义和目标5.2 试点监测技术方案设计关键要素考虑5.3 试点监测技术方案要点5.4 试点监测实施建议第四篇 实践与探索1 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1.1 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评估研究1.2 深圳海绵城市建设示范1.3 小流域综合治理和长效保护机制研究——以千岛湖水基金试点项目为例2 中国低碳城市建设专项案例2.1 北京市碳达峰的实施路径及驱动因素分析2.2 双碳背景下建筑领域低碳策略研究——以深圳市南山区为例2.3 东莞国际商务区低碳规划研究实践2.4 公共自行车发展的太原模式3 碳达峰碳巾和路径专项案例3.1 区域碳达峰碳巾和推进情况3.2 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现状第五篇 中国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优地指数)报告(2021)1 研究进展与要点回顾1.1 方法概要1.2 应用框架2 2021年城市评估2.1 中国城市总体分布(2021年)2.2 各类城市常住人口动态特征(2010—2020年)3 碳中和背景下的优地指数分析3.1 能源:能耗强度与增长趋势3.2 工业:产业结构与终端用电结构3.3 建筑:人均生活碳排放3.4 交通:绿色出行4 小结后记 上一篇: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系列报告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 2020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编2021年版 下一篇: 生态文明蓝皮书 四川生态文明发展评价报告 2020 罗彬 202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