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世纪前中国纪历文化源流 以简帛为中心作者:孔庆典 著出版时间:2011年版内容简介纪历方式,即时间的记录方式,它关系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是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及其观念不可或缺的研究资源,更是“传统中国的儒家等文化之外的另一个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孔庆典编著的《10世纪前中国纪历文化源流:以简帛为中心》依托近数十年来大量出现的考古文献和民间社会与民族地区田野调查资料,通过引进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就纪历文化的重要方面作源流式的综合性研究。《10世纪前中国纪历文化源流》内容上以年、月、日、时等纪历要素为研究范畴,从中发掘、清理了生肖纪年、生肖纪月、星宿纪日、秦汉漏刻制度及时刻安排、上古火历以及数种占卜纪历法等相关内容及其流变,探讨了从各纪历规则中衍发出的选择习俗,并试图通过对各纪历要素的历时性描述来说明整体的共时性特征,于呈现早期中国古代纪历文化的整体面貌的同时,梳理出中国上古历法的一条可能的发展线索。目 录《10世纪前中国纪历文化源流》序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研究的问题与学术意义第二节对前人成果的评述第三节本书所使用的资料第四节研究的思路与内容第二章十二生肖纪年研究第一节问题与学术史第二节岁阴、岁阳与上古纪年一、早期文献记载及其研究状况二、“岁阴”释义与十二生肖三、“岁阳”释义与阴阳五行四、小结与讨论第三节五行纳音与生肖纪年一、简帛中的五行三合与十二禽二、突厥历法中的纳音生肖纪年三、吐蕃文献中的三种生肖纪年四、小结第四节生肖纪年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精媚观一、从十二时兽到十二精媚:南北朝隋唐佛教文献中的十二生肖二、精媚观念与纪年功能的融合:敦煌出土历日中的十二生肖第三章十二生肖纪月研究第一节问题与资料第二节月阴、月阳与上古纪月一、早期文献记载及其研究状况二、“月阴”释义与十二生肖三、“月阳”释义与阴阳五行四、小结与讨论第三节楚帛书纪月研究(上)一、楚帛书的内容与研究现状二、楚帛书中的月名与月忌三、生肖纪月与天象第四节楚帛书纪月研究(下)一、十二月图像与六壬十二神二、十二月畏兽的部分考释三、小结第四章二十八宿纪日研究第一节问题与资料第二节简帛中的二十八宿纪日法一、朔宿法二、二十八宿纪日的天文意义第三节二十七宿纪日法一、《二十八宿旁通历》二、《宿曜经》中的星宿值日三、日本《宣明历》时期的星宿直日第四节七元甲子法一、“七元l甲子法”的配日规则二、黑水城出土文献中的西夏历书三、二十八宿纪日的连续性再讨论四、“七元甲子法”的起源第五节11-14世纪回鹘人的二十八宿纪日一、研究对象及文献来源二、11世纪文献中的朔宿法三、14世纪回鹘文《七星经》中的二十七宿纪日四、文化的交融:另一种版本的七元甲子法第六节一些结论第五章简帛“日夕表”与秦汉纪时制度第一节问题与资料第二节《日书》中所见秦楚“日夕表”一、秦汉简帛《日书》中的“日夕表"二、“夕”与“夜”三、以现代手段推算“日夕表”测量纬度第三节“日夕表”中的昼夜比值一、“日夕表”与日长问题二、两种方位上的解释第四节“日夕表”所反映的秦汉纪时制度一、十二时制二、十六时制三、秦简中的漏刻制与十六时制四、从十六时制到十二时制的过渡五、小结第五节从“昏时夜祠”到“旦明行事”:论“日夕表”的功用与消亡一、楚简中的祭祷时间二、选择夜祷的原因三、从“昏时夜祠”到“旦明行事”第六章简帛中的“火历”残余-第一节问题与资料第二节由昴星团历法看火历(上)一、昴星团历法的传统二、“西陆”与昴星团第三节由昴星团历法看火历(下)一、突厥历法中的昴历残余二、德国内布拉星盘与昴历第四节秦汉简帛中的“火历”残余一、“火历”中的“火”星及其确认二、《日书》“心篇”所反映的火历三、小议火历是何时被取代的第五节对一些问题的解释一、关于甲骨文十二辰中的两个“子”二、关于“辰”的释义三、马王堆帛书“月星日”释义第七章简帛中的其他纪日法第一节建除十二直纪日法一、《日书》中的建除记载二、汉简历书与建除的纪日规则三、尼雅文书中的生肖一建除纪日四、回鹘文书中的建除纪日第二节“戎历日”纪日法一、周家台秦简《日书》与历谱之关系二、周家台《日书》中的两种“戎历日”纪日法三、马王堆帛书“出行占”中的六日纪时周期四、敦煌出土文书中的六日纪时周期五、结论与讨论第八章结语第一节阴阳的融合:上古中国的两种历法系统第二节庶民的节律:从抄本到官历的选择习俗参考文献后记 上一篇: 中华文库 火 恽福森 编 1948年版 下一篇: 3D魔镜 世界惊奇 [(英)斯塔克 编著] 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