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DB15/T 3941-2025 草原鼠害监测预警与危害评价技术规程 > 下载地址1
DB15/T 3941-2025 草原鼠害监测预警与危害评价技术规程
- 名 称:DB15/T 3941-2025 草原鼠害监测预警与危害评价技术规程 - 下载地址1
- 类 别:综合地方标准
-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1]
- 提 取 码:
- 浏览次数:3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资料介绍
内蒙古草原鼠害监测与危害评价技术规程总结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内蒙古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及荒漠区鼠害的监测预警与危害评价,涵盖地上鼠(如黄鼠、沙鼠)和地下鼠(如鼢鼠)的监测方法及危害等级划分。
2. 核心术语
- 地上鼠与地下鼠:分别指常年地面或地下活动的鼠类。
- 新土丘:地下鼠当年活动形成的土丘,用于评估种群密度。
- 标准鼠单位:以优势鼠种日食量为基准,折算不同鼠种的危害程度(如大沙鼠日食74.35g=13.3标准单位)。
- 捕获率:夹日/夜法捕获率计算公式为捕鼠数/有效夹数×100%。
3. 监测方法
样地设置
- 地上鼠:按DB15/T 2354标准执行。
- 地下鼠:每10-50公顷设1块标准地,随机选3个2.25公顷样方,间隔≥300m。
调查时间
- 地上鼠:草甸/典型草原(5月、7月、9月);荒漠区(4月、7月、10月)。
- 地下鼠:各区域均在5月初和9月调查。
调查技术
- 夹日/夜法(地上鼠):
- 100鼠夹直线排列,夹距5m,累计≥300夹日,早晚检查。
- 有效夹数=布夹数-(遗失+空翻夹数),捕获率=捕鼠数/有效夹数×100%。
- 红外相机法(地上鼠):
- 按HJ 710.15标准布设,计算密度公式:D_i=∑(N_ik/(S_k×T_ik))/n。
- 土丘统计法(地下鼠):
- 样方内新土丘数计算土丘密度(个/公顷)=新土丘数/样方面积。
4. 监测内容
- 鼠种组成:记录种类、性别、体重、繁殖状态,计算各鼠种占比(公式:Ri=Mi/M×100%)。
- 鼠密度计算:
- 地上鼠:捕获率法或红外相机密度模型。
- 地下鼠:土丘密度法。
5. 危害评价与预警
危害等级划分
区域类型 | 春季阈值(只/公顷或个/公顷) | 秋季阈值(只/公顷或个/公顷) |
---|---|---|
草甸草原 | 地上鼠:10;地下鼠:130 | 地下鼠:120 |
典型草原 | 地上鼠:10 | 地上鼠:10 |
荒漠草原/区 | 地上鼠:10 | 地上鼠:10 |
危害等级:
- 1级:低于阈值,需准备防治;
- 2级:达阈值,立即防治;
- 3级:严重超标,启动应急措施。
预警措施
- 达到2级及以上需24小时内上报,参照《内蒙古自治区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处置。
6. 附录关键信息
- 鼠类名录:列出12种主要害鼠(如大沙鼠、布氏田鼠)及其活动类型。
- 标准鼠单位折算:基于日食量(如子午沙鼠5.6g=1单位,大沙鼠74.35g=13.3单位)。
- 监测报表:包括鼠种特征表、地上/地下鼠密度调查表,需记录生境类型、捕鼠数、土丘数等。
7. 实施要点
- 分区域、季节选择监测时间与方法,注重数据准确性(如有效夹数计算)。
- 结合标准鼠单位统一评价多鼠种混合危害,确保预警及时性和措施有效性。
- 报表规范化记录,便于数据汇总与趋势分析。
该规程为内蒙古草原鼠害的科学防控提供了标准化操作框架,兼顾监测技术与管理流程,助力生态保护与牧业可持续发展。